2023年度滨海新区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专项报告 |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新区2023年度滨海新区国有企业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区属国有企业包括区本级直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5个开发区管委会所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计532户;企业资产总额11723.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所有者权益总额3798.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8%。营业收入合计730.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01%;上缴税金39.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2%;利润总额18.44亿元。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及改革情况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一是强化监管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下发《滨海新区直属国有企业重大法律纠纷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工作,建立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按照《天津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精神,指导督促各直属国有企业制定本企业的合规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子企业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合规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全区第一批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名录库的选任工作,推荐选任国资系统3名符合条件的律师、企业合规师等专业人员进入名录库。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区属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依托国资委“法治讲堂”平台,开展系列企业合规专题培训,督促企业积极推动建立符合国企实际的合规管理体系,为企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二是提升产权综合管理。高质量完成挂靠经营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以产权登记为基础,多轮比对各类数据,形成新区国资系统全级次国企白名单。组织开展全区国资系统产权管理综合提升,逐步将全区区属各级次国有企业全部纳入产权系统统一管理。审核企业申报产权登记和上市股权管理事项200余项,批量完成滨海建投集团、滨海国投公司下属重点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工作。完成252户区直属国企、483户开发区所属国企的产权系统迁移信息补录工作。
三是优化国资监管方式。加快“滨海智慧国资”监管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坚持时效与务实并重,重点围绕“国资国企人员信息库”、“法人治理”、“房产土地”三个模块开展建设。按照“边建设边完善”的要求,完成全区国资国企人员信息库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实现上线运行。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用,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统一监管,有效防范企业资金风险。完成了区属国企公务用车系统建设,实现系统全覆盖。
四是健全协同监管体系。统筹财务监管、考核激励、审计监督等手段,强化协同监管。强化财务管理,实施财务教育提升专项行动,组织区属一、二、三级国企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财务人员300余人开展四期培训,内容涵盖财务人员履职尽责、内部财会监督、成本管理与控制等财务全流程,并对财务人员进行岗位能力测试,进一步增强了国企风险防控意识、基础工作能力。依据考核情况进行会计轮岗交流及财务委派,全年累计开展财务人员轮岗77人次,制定后续轮岗计划,推动常态化轮岗交流。开展财务风险专项自查和重点检查,区直属企业共对208家公司本部和各级次子企业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财务工作防范风险专项自查,重点检查财务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合规情况,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堵塞漏洞。区国资委组织工作组,重点对滨海国投公司、滨海建投集团17家下属企业开展专项抽查,共发现会计基础工作欠规范问题101个,发现问题立整立改。加强审计监督,制定《滨海新区直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粮食购销公司为试点开展败诉案件履职尽责审查工作。持续督促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和内控制度,指导区直属国企完成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工作。
(二)深化重点领域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聚焦巩固国企改革成效,组织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回头看”工作,培育发掘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担当作为。完善董事会及董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直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考核评价工作方案》,推动董事会运行更加规范有效。加强外部董事考核,切实做到真考实考。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外部董事队伍,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国有企业兼职外部董事人才库人选30名,为完善各级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各层级企业经理层成员的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研究起草《滨海新区区属国有企业实现分类考核和薪酬分配差异化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各区属一级企业对所属各级企业进行差异化考核。坚持严考实考,完成区直属国有企业2022年度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5家企业主要负责人核定年薪人均下降4.21%,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联动。加强工资总额管理,完成区直属国有企业2022年度工资总额清算和2023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工作。以城建集团、供热集团、商投集团、临港控股为试点,在区级国资系统率先建立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降本增效、特殊奖励等各类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激励实施方案,打开正向激励大门,有效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改。全面总结改革工作经验,合理设定年度改革目标,并将任务进行分解后纳入各单位考核指标,跟踪调度改革进展,指导规范混改出让出清工作。继续完善并发挥滨海国投公司混改实施平台、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作用,做好改革培训,开展集团层面改革顶层设计。结合资产盘活工作,充分对接驻天津商会等各类各级招商平台,宣传推介拟混改出让企业。全年,区属国企共完成混改、出让、出清企业83户。
四是扎实推进存量房屋土地资产盘活。围绕年初制定的“巩固、拓展、转化、梳理、兑现”工作思路,加大资产盘活力度。继续发挥《新区国企资产租售激励指导意见》等制度保障作用,更新明确“2023年度十大重点盘活项目”,深入挖掘渠道资源,多管齐下广泛推介。新组建资源整合攻坚组,对254处存量房产现场踏勘,逐项研判盘活思路、变现价值和可行路径。聚焦盘活新北家园、溪谷林苑两个历史遗留数年的疑难项目,召集四级班子参加现场推进会,指定一名区国资委副主任专责督导施工和销售。全年,区属国企实现盘活收入55亿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
(三)推进国有资本投向布局调整
一是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主业。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加快打造板块清晰、主业突出、产业领先的实体企业。进一步厘清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督促企业认真研究并修订主业核定报告,及时进行调整完善。稳妥推进资本证券化,启动区国资系统上市储备培育项目库筛选工作,鼓励企业将上市工作纳入企业未来战略发展规划。
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持续推进“金种子”计划,推动新区国有经济重点向新能源、文化旅游、生物医药、信创产业、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集聚。积极组织区直属国企拓展充电桩新基建投资运营业务,支持滨海国投公司与国内充电桩头部企业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合作,整合国资系统内停车场站闲置资源,投资建设运营充电场站。积极推动新区文旅集团组建,完成主体公司设立,以游船项目、文旅一卡通为重点开发业务板块加快推进,与市旅游集团海河游船公司、武汉腾旅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滨海建投集团推动大港迎宾街以东城市更新项目,在实现企业产业拓展市场化转型的同时,推动“滨城”南部片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民生服务产业升级、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协调推进滨海建投集团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已完成汉沽环保产业园等3个项目投资建设。各开发区国有企业结合各自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向港产城融合、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智慧产业、科技服务、海岸特色文旅产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重点方向拓展。
三是鼓励国有企业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指导滨海国投公司参与完成天河数字产业科技公司出资设立工作,已完成天河数字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正在与滨海产业基金策划成立天河数字产业基金。督促医脉基金加快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力度,配合医脉基金签署补充协议,在投资范围内加入可转债投资品种,为后续投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为医脉基金对接金融机构,洽谈基金扩募、被投企业后续融资等合作。持续推动医脉基金新项目投资,目前已投资项目3个,在谈项目2个。积极组织区属国企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保税区环境投资集团被评为“准科改示范”企业,并按要求推动“准科改企业”改革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基础薄弱。区属国企市场化收入程度不高,大部分区属国企为服务政府性项目组建,经营决策主要依托政府指令,营收利润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费和相关补贴,市场竞争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不强。企业主动搞经营、跑市场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自我造血能力亟待提升。
二是历史遗留负担沉重。区属国企债务负担沉重,片区土地开发整理、城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累积的涉访涉诉问题频发,部分市政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完工后无法移交,企业负担的运维成本逐年增加,经营成本压力与日俱增。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抓实三量。全力推动盘活存量,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资产盘活“五个一”工作体系,落实容错免责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商会、房产中介机构协助盘活的积极性。落实区领导盘活项目包保机制,全力协调职能部门政策倾斜。精心谋划增量,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市场化业务增量考核,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运营和国计民生方面积极拓展市场化业务,在做强做大优势业务同时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着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等方面谋篇布局,发展区属国有新质生产力。加快提升质量,加大“治亏”力度,连续亏损三年以上或连续两年未完成减亏任务的企业及时“出清”。运用“滨海智慧国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国企职工全员进出变更、薪酬发放的全过程跟踪和全级次评估,全力压减人工成本。
二是深化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增能减”。推动国有企业健全常态化岗位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岗位职务,将相关经营指标关联到每名管理人员。强化考核结果运用,2023年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区属国企集团总部实现全覆盖,二三级企业覆盖面不低于50%,2025年实现普遍推行。推动国有企业分类细化员工市场化退出标准和渠道。深化合并同类项压缩层级。按照“非必要,不保留”原则严格核定全级次企业图谱,建立“两非”、“两资”企业识别预警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无效企业退出,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压减、清理退出和转型发展。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实真考实考严考总要求,构建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类国有企业差异化考核标准,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加大对区属国有企业化债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权重,将成本压减、利润增长、新业务拓展等内容纳入重点考核指标。
三是防范风险。持续开展管理提升行动。推动完善治理机制和管控体系,构建高效精简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加强企业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提升精益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推动财务系统教育提升常态化,强化各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质增效化解债务,严格落实年度隐性债务化解计划,通过有效盘活资产,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开拓市场化业务,开源节流落实化债资金来源。分级分类制定成本费用压降方案,通过精益管理压降整体费用支出,提升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督促融资平台企业加强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管控”,从严控制新增债务,指导企业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深化与金融机构协同合作,提高融资专业化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国资委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34
联系方式:022-66896957